首页 资讯 正文

扬州市国资委举办“国资大讲堂” 专题讲座

体育正文 206 0

扬州市国资委举办“国资大讲堂” 专题讲座

扬州市国资委举办“国资大讲堂” 专题讲座

大皖(dàwǎn)新闻讯 一条哈达系两城。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吹响对口援藏(yuánzàng)号角,镇江与拉萨达孜之间,筑起一座(yīzuò)跨越近4000公里的"连心桥"。十批92名援藏干部人才接力奔赴,踏上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“虎峰(hǔfēng)”达孜,与雄浑苍茫的每一座山峰、每一座冰川不期而遇,10.48亿元援助(yuánzhù)资金精准(jīngzhǔn)落地,166个援藏项目扎根达孜。

青稞新绿的季节,第十批镇江援藏干部圆满完成任务,即将归来。“雪域高原(gāoyuán)情(qíng)深长,镇江援藏谱新章”集中推介达孜活动日前举行,记者深入园区、医院、企业(qǐyè)、社区(shèqū)、村庄等开展行进式、嵌入式采访,聆听“镇江人”踏上高原,扎根西藏、建功立业的铿锵足音。

达孜区邦堆乡拉萨河旁,一座融合藏式风格的白色建筑群拔地而起。全国最大(zuìdà)的产业援藏项目(xiàngmù)——由镇江市援藏工作组(gōngzuòzǔ)引进的拉萨朗热(lǎngrè)酒村项目进入投产倒计时。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,预计8月建成投产,构建集“生产研发、生态观光、文化体验”于一体(yītǐ)的乡村经济新业态。

“我们围绕‘高标准定位、高起点谋划、高速度建设(jiànshè)’的总体要求,真正将项目打造成西藏(cáng)的示范名片。”拉萨朗热酒村项目管理部部长王亚庆(wángyàqìng)介绍,投产(tóuchǎn)后可年产成品酒5000吨以上,产值超10亿元,构建以“藏之蓝”为主导品系(pǐnxì),以藏之蓝轻养系列、文创(wénchuàng)系列为补充的洋河股份产品新矩阵,让地产青稞变“金稞”,带动青稞酒产业集群发展。

“建设过程中,镇江援藏干部就像项目的‘父母’一样操心。”王亚庆(wángyàqìng)告诉记者,3年来,镇江援藏工作组全程保障项目建设,先后解决水、电、天然气、污水处理等一系列问题,帮助企业克服(kèfú)了开工遭遇疫情、基础设施空白(kòngbái)等诸多困难,让青稞酒香飘(xiāngpiāo)产业援藏新路。

即将投产的(de)朗热酒村项目,采用“产城融合、酒村融合、酒旅融合”模式,诸多业态将为当地带来新增就业岗位近(jìn)500个(gè)。附近(fùjìn)的邦堆乡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也如火如荼开展,在镇江援藏工作组和洋河股份的助力下,当地闲置资产得以盘活,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提升。

为推动达孜从“输血依赖”向“内生增长”转变,镇江市援藏工作组先后组织(zǔzhī)专业队伍10余次赴(fù)北京、上海、南京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(huódòng)。总投资7.2亿元(yìyuán)的盛世未来城项目、总投资1.4亿元的新动能产业园项目等正在密集推进。

拧开水龙头,水流汩汩涌出,拉萨市达孜区雪乡扎西岗(zhāxīgǎng)村六组的(de)曲尼卓玛(qūnízhuómǎ)看着女儿舀起清水、熬上酥油茶,笑意漫上眼角,“现在的水很清澈!”

曲尼卓玛告诉记者,由于水源不稳定(wěndìng)和设施老化等原因,过去每到雨季,家里的水都(dōu)得沉淀一段时间再用,水质依然不好,“含沙量高,煮出来的茶都有一点(yìdiǎn)泥巴味。”

转机始于去年。镇江市(zhènjiāngshì)援藏(yuánzàng)工作组组长,达孜区委常务副书记、常务副区长汤杲在走访中发现偏远地区农牧民群众饮水难(shuǐnán)、水难饮问题后,带领工作组积极顺应群众需求,多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赴现场察看,并到村组及藏族同胞家中(jiāzhōng)调研。

很快,健康饮水工程(一期)项目正式(zhèngshì)实施,达孜区6个村民小组(xiǎozǔ)13个取水点完成维修、提升,生活饮用水43项常规标准(biāozhǔn)全部合格,423户1667人从此喝上(hēshàng)了“干净水、安心水”。紧接着,健康饮水工程二期项目在镇江市援藏工作组的(de)谋划下紧密推进,即将造福更多达孜百姓。

在镇江援藏整体布局中,健康(jiànkāng)饮水工程是“精准滴灌”理念的缩影。3年来,镇江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累计(lěijì)实施邦堆乡乡村振兴示范、群众文艺活动中心提升改造、叶巴村“幸福路”、溪桥工程等强(qiáng)基础、促民生项目11个,惠及(huìjí)农牧民群众8600余人(yúrén),得到群众真心点赞。

早上9点(diǎn),拉萨披上(pīshàng)金色阳光。达孜工业园区内,藏族青年次仁曲宗换上白大褂,熟练地启动验光仪。在她身后的玻璃柜台中,陈列着上千款光学镜片、太阳镜(tàiyángjìng)、框架、隐形眼镜、老花镜、护目镜,这里是西藏规模最大、功能(gōngnéng)最全的现代眼镜卖场——达孜·丹阳眼镜城。

拉萨市年均日照时间(rìzhàoshíjiān)长达3000小时(xiǎoshí)以上,紫外线强烈,是白内障等眼科疾病高发区域;镇江丹阳以“眼镜之都”闻名遐迩,镜片产量占全国总量70%。在镇江援藏工作者的牵线搭桥下(xià),达孜·丹阳眼镜城落户达孜工业园区,2000多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内,设置有科普体验(tǐyàn)馆、丹阳眼镜文化长廊、精品销售区(xiāoshòuqū)及验光配镜区,实现“企业有市场、群众得实惠(shíhuì)、地方增产业”。

“凭借丹阳眼镜坚实(jiānshí)的产业优势,我们建立了稳定的产品供应渠道。”达孜·丹阳眼镜城负责人张海清介绍,这里配备全自动进口验光配镜设备(shèbèi)、全自动进口镜片加工设备以及其他先进的配套设备,多名(duōmíng)国家(guójiā)二级验光技师(shī)、加工师坐镇,成为周边各族群众选购眼镜的首选地。

小眼镜转动大民生。张海清(zhānghǎiqīng)告诉记者(jìzhě),目前17位工作人员中,有15位是本地藏族同胞,公司免费将员工送到(sòngdào)丹阳接受系统培训课程,有的员工从农牧民转型为专业选镜配镜的技术人员(jìshùrényuán),彻底告别“靠天吃饭”的生活,“每个月收入5000元左右,包吃包住,还有销售奖励和提成(tíchéng),在这里是很不错的工作。”

当“日光城”遇见“眼镜之都”,更多暖心故事正在上演。每个学期,眼镜城都会组织员工(yuángōng)到周边县区的(de)学校(xuéxiào)开展免费视力筛查、科普讲座等活动,携手丹阳镜片企业开展多场公益活动,向西藏喜马拉雅登山学校、达孜(dázī)中学、达孜区中心小学等捐赠了近5000副眼镜产品(chǎnpǐn)。达孜·丹阳眼镜城还结合西藏地区(xīzàngdìqū)高发眼疾的特征,因地制宜打造全公益性质的“眼健康科普体验馆”。

雪域绽放(zhànfàng)"医疗格桑"

日前,达孜区市民陈女士到达孜区人民医院就诊,在江苏省第十七批援藏医疗队(yīliáoduì)影像科医师於建军的指导下(xià),达孜区人民医院开展该区首例增强CT造影检查,填补了达孜区医疗影像技术的空白(kòngbái)。

一批批医疗援藏人员,带来高原上的“永续”守护。江苏省第十七批援藏医疗队镇江(zhènjiāng)组(zǔ)组长王辉介绍,第十七批援藏医疗队镇江组队员来自3家镇江市三甲医院,既有急诊、消化、医学影像(yīxuéyǐngxiàng)方面的专家(zhuānjiā),也有财务、医院管理方面的人才,不光带去医疗技术,还分享管理经验,提升医院制度建设(jiànshè)水平。

帮助当地医生学会“造血”,是镇江援藏医生共同的心愿。通过“团队带团队”“专家(zhuānjiā)带骨干(gǔgàn)”“师傅带徒弟”等形式,10位当地医师有了“镇江师父”。如今,儿童(értóng)头面部外伤美容缝合、体表肿块切除术(qiēchúshù)后美容缝合、肌腱损伤吻合术、CT增强造影、肠镜检查等5项新技术新项目在当地落地,“镇江经验”“镇江技术”推动达孜医疗卫生(yīliáowèishēng)事业(shìyè)持续升级。

筹建具有藏西医结合(jiéhé)特色的康复医学科,成为这批援藏医疗团队的重点任务。“我们(wǒmen)制定3年建设目标,送4名藏(míngcáng)医师赴镇江市第一人(rén)民医院及镇江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进修培训、提升技术(jìshù)。”王辉介绍,此外,团队分批选送病理、眼科、护理、超声等专科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共9人赴拉萨市、镇江市进修培训。

科室建好了、医技力量强了,医疗卫生事业在达孜(dázī)一步步走上正轨,但援藏医疗队的心愿远不止于此。拉萨市城关区(chéngguānqū)、拉萨师范高专、达孜区邦堆乡、唐嘎乡……医疗队入村、入寺、入校,开展送医药、送健康免费义诊、宣传及各类保障26余次,2500人次受益,免费发放药品6.5万余元,“心佑(xīnyòu)工程”“康馨(kāngxīn)工程”等深入百姓(bǎixìng)身边,护佑雪域高原(gāoyuán)群众的生命健康。

【记者手记】 把生命(shēngmìng)年轮刻在雪域高原

站在海拔超过4500米的(de)扎叶巴寺悬崖边(biān),山风猎猎,经幡翻飞。脚下是镇江援藏工作组投资9000多万元(duōwànyuán)打造的扎叶巴文化旅游景区,藏式民宿沿着援藏项目所修建的“幸福路”在山间错落排列。

远处(yuǎnchù),邦堆乡朗热酒村的白色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——镇江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奔波协调了(le)3年,这个全国最大的产业类(lèi)援藏项目即将投产,青稞白酒产业集群蓄势破土。

这(zhè)一刻,30年的光阴在拉萨河谷奔涌澎湃。

雪域(xuěyù)古城,圣地拉萨。踏上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“虎峰”——达孜工作(gōngzuò)生活,对于久居(jiǔjū)平原的人(rén)来说,是一个极大的挑战。而对镇江援藏工作组来说,深入高原,“缺氧”只是“第一步”,追梦的人,注定要走得更远。

采访中,皮肤黢黑(qūhēi)、高原红“上(shàng)脸”的(de)援藏干部们很少提及环境的艰辛,3年过去了,他们喜欢上酥油茶,习惯了吃青稞糌粑,更对当地的文化与习俗如数家珍。从(cóng)达孜第一条水泥路“镇江路”到如今“四纵十横”路网,从一片荒滩到西藏自治区首个省级工业园区(gōngyèyuánqū),援藏干部始终是先进理念、方法的“播种机”,用“镇江所能”解“达孜所需”。道路、园区、景点、医院、学校(xuéxiào)……镇江印记深深融入达孜大地,这背后是镇江人接棒奔跑的一个(yígè)又一个3年。

人人皆知的(de)格桑花,在藏语中意为“美好的时光”。第一批镇江援藏干部倪兆顺回忆起(huíyìqǐ)30年前的岁月时表示:“很有意义,很值得!”第五批镇江援藏干部孙沛然说,达孜的发展速度超乎其想象,“从拉萨(lāsà)通一条高速公路到(dào)林芝,现在也实现了。”

对口援藏30年(nián),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,却在“虎峰”达孜的发展轨迹中,留下不可磨灭的丰碑。3年时间,对于镇江市(zhènjiāngshì)第十批援藏干部来说,生命的几道(jǐdào)年轮,足以让荒滩崛起产业高地,让雪山涌出惠民清泉,让他们与这片(zhèpiàn)土地结下终身难忘的情谊。

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任接着(jiēzhe)一任干。这批援藏干部圆满完成任务,达孜也成为他们口中“镇江的第九板块(bǎnkuài)”。走过这里,你会感受(gǎnshòu)藏族同胞的坚韧执着,更能体会到镇江人的援藏情怀。

归程亦是起点,第十一批镇江援藏干部接棒在即,三十(sānshí)载援藏播撒的种子已在高原沃土绽放生机,这份“奋斗在高原”的责任感、荣誉感、幸福感,必将伴随新(xīn)时代的号角,续写雪域长青的壮美篇章(piānzhāng)。

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图 / 邵丹(shàodān)

扬州市国资委举办“国资大讲堂” 专题讲座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